松木桩在软土地基中的施工要点如下:
一、前期设计与材料准备
1. 地质勘察:明确软土层厚度、地下水位及持力层深度,确定桩长(通常需穿透软土层进入持力层0.5~1m)。
2. 桩材选择:选用直径15~30cm、长4~8m的新鲜松木,避免腐朽或虫蛀,含水率控制在25%以内。对桩身进行防腐处理(如沥青浸渍或涂刷防腐剂),桩尖削成锥形以减少打入阻力。
3. 布桩设计:采用梅花形或矩形布置,桩间距一般为桩径的2~3倍,需通过承载力计算确定密度。
二、施工工艺控制
1. 打桩顺序:遵循“先内后外、间隔跳打”原则,避免挤土效应导致桩体偏移。临近建筑物时从远侧向近侧施打。
2. 垂直度控制:使用导向架或经纬仪监测,倾斜偏差不超过1%。采用柴油锤、振动锤或静压设备,软土中优先选用振动锤以减少扰动。
3. 贯入度控制:以30cm锤击数作为收锤标准,一般要求10~30击/30cm。遇硬夹层时可注水润滑,但需控制水量防止塌孔。
4. 桩顶处理:截桩后保留高出基底20~30cm,桩顶铺设30~50cm级配砂石垫层并夯实,形成整体受力层。
三、质量与安全措施
1. 防腐加强:地下水位波动区采用双层沥青麻布包裹,桩顶与混凝土承台接触面刷环氧树脂隔离。
2. 变形监测:施工期间每日测量周边建筑物沉降,控制速率小于2mm/d。打桩后7天内进行载荷试验,单桩承载力特征值需≥80kN。
3. 环保要求:废弃木屑集中处理,打桩产生的孔隙水需沉淀后排放,避免污染周边水体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 雨季施工需设排水沟,保持作业面干燥;冬季冻土区需在化冻后施工。
2. 松木桩适用于pH值4~9的地层,强腐蚀性土壤需改用其他桩型。
3. 作为临时支护时可使用,工程建议与水泥搅拌桩组合形成复合地基。
该工法具有成本低(约为混凝土桩的1/3)、施工快(日均完成80~120根)等优势,特别适用于5m以内厚度的淤泥质土加固,但设计使用年限不宜超过30年。
